中國電力網訊 仲夏時節,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楊河鄉,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紫花苜蓿和長勢喜人的玉米。7月20日,走進楊河鄉串河村,一座座錯落有致的牛棚內肉牛膘肥體壯,水泥路面四通八達,家家戶戶養牛住新房,借助草畜產業脫貧致富奔小康。很難想象,多年前,這里還屬于貧困區域,如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每天一大早,畢向霞會常規性地走進飼草配送中心,在動力柜上按幾下按鈕,大型飼料混合機就飛快地運轉起來,飼料通過設備自動調和、上料、粉碎、包裝一氣呵成,不到一會兒功夫,1000多頭牛一天3噸的飼料加工完畢。
畢向霞是寧夏楊河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,她用手指著飼草配送中心堆如山頭的飼料說:“每天給牛加工飼料,是我工作的一小部分,現在動力電方便,只要開了機子,看著飼料機運轉就行了,啥都是自動完成。”
“楊河鄉主導產業是草畜產業,也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產業,供電部門這幾年對楊河鄉農網進行了全面的改造,為每一戶養殖戶配送了動力電,確確實實助力了草畜產業發展、也助力了脫貧攻堅,為楊河鄉經濟社會發展做了積極貢獻。”隆德縣楊河鄉黨委書記冶文軍說。
這些年,楊河鄉通過發展草畜產業,形成了家家種草、戶戶養牛的格局。目前,楊河鄉飼草面積、種植面積達到了5.6萬畝,戶均20畝左右,牛的存欄量達到了2.3萬頭,戶均15頭左右,人均2頭。
隆德縣地處六盤山西麓,氣候相對濕潤,擁有飼草料種植的天然優勢。近年來,楊河鄉主推飼草種植、養牛產業。堅持把發展壯大草畜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來抓,走“小群體,大規模”的發展路子,形成以青儲玉米為主、紫花苜蓿為輔的多元化飼草格局。
隨著脫貧政策到村到戶,農戶養殖規模不斷擴大,養殖戶對動力電需求也不斷增加,動力電已成為脫貧致富的“金鑰匙”。國網隆德縣供電公司堅持“地方所需、企業所能”的原則,積極爭取項目資金,大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,先后投入280多萬元,對既有供電線路進行改造升級,新建7.5公里10千伏架空線路,3381戶農戶從中受益。
擺世虎之前在新疆的一家餐館打工,他看到楊河鄉在大力發展草畜產業,他覺得有前景,就回家養牛。他從當初的5萬元、10頭牛起步。他不但自己干,還動員兄弟和村民跟著自己干。楊河全鄉涌現出像擺世虎、馮銀龍、擺世軍等一大批養牛大戶。楊河鄉養牛大戶結對幫扶貧困戶,僅擺世虎一人就為養牛戶擔保貸款1600萬元以上,讓這些貧困戶也趕著黃牛奔小康,種草養牛已成為楊河鄉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。擺世虎牽頭成立了隆德縣串河村養牛專業合作社,并成立了楊河鄉養牛協會。在他的示范帶動下,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村創業,形成了“家家種草、戶戶養牛”的脫貧致富好局面,村容村貌道路煥然一新,家家戶戶的新房整齊漂亮,小轎車停放在家門前,生活用品跟縣城居民一個標準。
“我們公司現在養了1300多頭牛,每天飼料用量是3噸多,全靠用動力電,電力部門使我們得到了很好的用電保障,養牛產業現在是越來越好了,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了。”寧夏楊河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飼養員馬小明說。
國網隆德縣供電公司著力解決四線不到位、末端電壓低等問題,并大力實施低壓客戶“零投資”項目,為每戶養殖戶接上了動力電,動力電驅動的鍘草機替代了柴油小型鍘草機,加工飼料省時、省力、安全,幫助村民擴大養牛規模,脫貧致富步入良性循環。僅2019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.2萬元,戶均養牛收入5萬元,全鄉肉牛養殖產值1.1億元,肉牛養殖成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渠道。
57歲的趙志蓮一家原本是串河村里有名的“困難戶”——一家8口人住在60多平方米的土屋里,靠種地艱難維持生活,年份不好的時候,要借錢買種子和農機。這些年,看著別人家土房變磚房、揚眉吐氣,一家人只能低頭嘆氣。串河村黨支部班子通過摸底調查了解情況后,為趙志蓮家擔保申請了10萬元貼息貸款,聯系楊河供電所為其通上了動力,并指派有養殖經驗的黨員指導一家人科學養殖,幫助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。如今,趙志蓮一家年收入達7萬元,養牛近20頭。趙志蓮一家人還翻修了房子和院墻,日子過得有滋有味。
“有些村民年齡大了,還患有病,出不了門,就在家養牛,一年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的人掙的少。養殖規模稍微大一點的農戶,年收入至少也在5萬元以上,日子越過越好了。”串河村養殖戶馬富才高興地說。(任建強 咸國平 趙 彪)
評論